close

  每次“送走”孩子時,劉玉榮一般都會避開最後的告別環節,她說受不了孩子看你的眼睛。每次這樣的離別,都極有可能是終生難再續的“母子情緣”。如有的孩子,漂洋過海到了海外,劉玉榮不奢望還有再見面的機會。劉玉榮,一位濰坊安丘普通的農村婦女,其村在2005至2012年被當地福利院設立為寄養基地。劉玉榮在7年間,手把手撫育過6名被寄養的孩子,如今,他們均已遠去,長久不見的距離感沉積給劉玉榮的,是一份對孩子的追憶、牽掛和希冀。 本版文/圖記者李林超
  走進家裡的六個外姓娃
  在問到安丘市大盛鎮東田莊村劉玉榮家裡有幾個孩子時,她很自然地脫口告訴記者有8個,“不管誰這麼問我,我都是這麼說,不熟悉的開始都會很吃驚,以為我在開玩笑。”
  劉玉榮說,2005年她的女兒已經滿6周歲,看到別人家有弟弟妹妹,女兒總是纏著她問,什麼時候自己家裡也能有弟弟妹妹陪她一起玩兒。“那一年濰坊福利院已經開始在村裡寄養孩子,當時我自己在家裡閑著,加上自己也有帶孩子的經驗,所以就提出了申請。”劉玉榮說,自己提交申請後,很快就得到了批准。
  第一個走進這個大家庭里的是“女兒”燦燦,當時她來到劉玉榮家裡時還不滿一歲,“和別的孩子比起來,她的胳膊和腿特別細,而且腿和手都是內翻的。”從燦燦到這個家的2005年開始,一直到2012年,先後又有彬彬、明明等5個孩子來到這個家庭。
  6個孩子中,三個是手腳殘疾,一個是先天性失明,一個腦癱,還有一個存在智力障礙。“孩子們到我們家裡時,都是不到一周歲,這裡面除了燦燦之外,都是男孩兒。”
  在厚厚的相冊里,劉玉榮找出當初和孩子們的合影,在照片中她給記者展示孩子們的變化,“從照片裡面看,燦燦小的時候一直不怎麼長頭髮;淘氣的彬彬一照相就顯得很害羞;雖然看不到東西,不過一聽說照相明明就瞪大了眼睛……”
  你不知道會耗多少心
  對於母親而言,撫養孩子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是四門必修課,裡面的每種滋味,作為6個寄養孩子的母親,劉玉榮嘗得更真切。在這6個孩子中,每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,對正常兒童而言很簡單的走路、吃飯等問題,都曾是她最發愁的事情。
  因為嚴重的手腳內翻,燦燦來到這個家之後,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走路,為了能讓她下地走路,劉玉榮和丈夫想了很多辦法,最終他們決定循序漸進的發掘孩子的“運動細胞”。“開始的時候我們在家裡的小凳子上裝上了滑輪,燦燦可以坐在上面,想到哪裡去,可以用腳蹬著過去。”慢慢的,為了能讓燦燦和別的孩子一樣正常走路,劉玉榮想到了“物質刺激”的辦法,“我們會在桌子上擺一些燦燦愛吃的東西,讓她自己走著過來拿,只有走著過來,才會給她,雖然開始的時候很難,不過長時間堅持下來,她慢慢學會了走路。”
  劉玉榮說,燦燦學會走路時,已經2歲多,比普通孩子晚了一年多,“雖然孩子學會了走路,這時候燦燦走路還是腳的側面著地,穿的鞋子很快就崴壞了。”
  為了能讓她和正常孩子一樣,用腳掌走路,在濰坊福利院工作人員的指導下,劉玉榮學會了矯正按摩,每天她都給燦燦進行康復按摩,即使最忙的農忙時節,她也從未落下這個“功課”。經過矯正,燦燦在上學時,已經能夠像正常孩子一樣跑、跳、走路。而這也給了劉玉榮巨大的信心,“看孩子,你不知道會耗多少心,但對待孩子,無論是健康的,還是身有殘疾的,只要堅持,肯定會有收穫。”
  最不願面對的是分離
  在寄養家庭里成長到一定年齡之後,福利院會根據孩子的自身條件為其辦理領養,或者送孩子到濰坊城區上學。很多寄養家庭因為無法忍受這種分離,在寄養了一個孩子之後便不再堅持。“我特別理解這些父母的心情,2年前燦燦從我們家走的時候,我也是特別受不了,當時只要有空我就到地里去幹活,根本不想獃在家裡,因為一看到家裡孩子用過的東西,心裡就難受。”劉玉榮說,燦燦是在她家獃的時間最長的孩子,孩子走後的一年多,她才從這種感覺裡面走出來。“後來慢慢的就想開了,孩子還在濰坊市區,只要想她了可以去看她。”劉玉榮介紹,比起燦燦來,自己另外的兩個孩子走的則更遠,她說,“丁丁和康康都被美國的家庭收養了,現在已經在美國生活,自己可能今生都沒有再見到他們的機會。”
  回憶起那7年的時光,劉玉榮說,她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們生病,因為疾病,已經奪去了她2個孩子的生命,生死分離,讓她當初一度產生了放棄的念頭。“一個是患腦癱的孩子慶慶,還有一個是先天失明的孩子明明,到醫院接受了手術之後,他們就再也沒有回到這個家。”說到這裡,劉玉榮從一開始就一直強壓的淚水,涌了出來。不過,她還是選擇了堅持,“孩子們不在,我會感覺這個家空蕩盪的,只有自己照顧起孩子們,才不會去胡思亂想。”
  斷不開的母子情緣
  暑假馬上來臨,現在劉玉榮一家正計劃將在濰坊城區讀書的燦燦接回家,“每到過年過節,寒暑假的時候,我的女兒和兒子,還有村裡的小孩兒,都會問我燦燦什麼時候回來。”
  從燦燦離開劉玉榮家,到學校讀書的第一年春節開始,每逢寒暑假,劉玉榮一家人都要把她接回家團圓。劉玉榮介紹,2013年春節時,本來福利院已經安排好了燦燦在福利院過年,不過害怕孩子不適應,劉玉榮在年底包車到濰坊把孩子給接了回來,“從孩子滿周歲到她上學,每年春節我們都是一起過,燦燦不在家裡過年,我心裡總是感覺少什麼東西。”
  在劉玉榮眼裡,曾經在他們家獃過的6個孩子,早就已經融入了這個家庭,因為各種原因,6個孩子里,劉玉榮一家只能經常見到燦燦。“彬彬也在濰坊,不過因為身體條件不好,只能在福利院生活。”劉玉榮透露,現在燦燦的雙手仍正在接受康復訓練,在孩子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將來也可能會有家庭對其進行領養。
  劉玉榮心情很矛盾,“我們希望燦燦能夠被好心的家庭領養,這樣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好處的,可是我們又害怕燦燦走遠了,像其他孩子一樣,將來再也見不到。”劉玉榮說,無論孩子們在哪裡生活,這裡永遠都是他們的家,隨時歡迎他們回來看看。“現在,只要一想他們,我就看看當初的照片,無論孩子到哪裡,一直都會是娘的牽掛。”(註:文中寄養兒童的名字均為化名)  (原標題:一位母親和六個外姓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d61sdpqc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